本系列共分三冊,力求闡明馬克思《剩餘價值理論》這部重要遺稿的基本論點及其在馬克思經濟思想發展中的重要地位。系列書依據的版本是中共中央編譯局編譯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》第26卷(第一分冊1972年,第二分冊1973年,第三分冊1974年);為閱讀或查找方便,分作上、中、下三冊,並採用了該版本的全部標題及相關符號。
《剩餘價值理論》是馬克思1861—1863年《政治經濟學批判》手稿的主要部分。馬克思在這裡圍繞剩餘價值理論,廣泛考察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各種理論和觀點,並且闡發了自己的理論,其中有些是新的理論發現。《剩餘價值理論》連同手稿的其餘部分的寫作,為《資本論》做了重要準備,是馬克思經濟學說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。
上冊內容共七章,分別針對詹姆斯·斯圖亞特爵士、亞當·斯密、奈克爾、魁奈、蘭蓋等經濟學家的經濟理論提出研究與分析,並提出重農學派的研究想法與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理論。
中冊內容共十一章,主要研究的經濟學家及其理論有:洛貝爾圖斯、李嘉圖、亞當·斯密,主要內容環繞在地租理論、剩餘價值論、利潤理論、累積理論等方面。
下冊內容共六章,分別針對托·羅·馬爾薩斯、李嘉圖、拉姆賽、舍爾比利埃、理查·瓊斯等經濟學家的經濟理論提出研究與分析,針對李嘉圖的理論提出反對政治經濟學家的無產階級反對派研究,並收錄收入及其源泉·庸俗政治經濟學的重要資料。
![]() | ![]() | ![]() |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