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總體經濟學」,這個專有名詞聽起來既高級又艱澀,許多人不禁要問:它跟我有什麼關係?

出國趴趴走之前,一定會先關注一波【匯率】吧?

曾經讓辛巴威「億」文不值的【通貨膨脹】,社會課本一定有教。

政論節目最愛提的【GDP、GNP】,更應該聽到都不想再聽了!

那不妨來上一堂課吧,講師就是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──總體經濟學。

▍「經濟成長」跟「經濟發展」有何不同?

經濟發展,主要包括「生存、自尊和自由」,而要滿足這些需求,就必須提高收入、消滅貧困、增加就業;而經濟成長,主要反映財富與產出量的增加,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問題,顯然與經濟發展並不相同。

可以這樣說:經濟成長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,通常用GDP來度量;可是長期以來,人們總是錯誤地把GDP成長視為經濟發展,進而產生「只有經濟成長才能解決社會問題」的錯誤結論。

外匯存底是國家財政收入嗎?

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企業和居民繳納的稅款,而外匯存底實際上大多是創匯企業和居民的存款。若國家要動用外匯存底,需要在結匯之後,也就是說「國家買下了外匯,而存款人提走的是鈔票」,這時外匯存底才成為央行的資產。

為什麼要「法定」準備金率?

中央銀行最初規定法定準備金率,是為了降低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,同時保護存款人的存款安全;後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,這種規定逐漸成了貨幣政策工具。

當經濟高漲與通貨膨脹,為了防止信用過度擴張,央行可以採取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的措施,一方面減少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用於貸款的資金,另一方面使商業銀行創造的貨幣減少,達到收縮銀根、防止經濟過熱的目的;而當經濟衰退和高失業,相反,央行就會降低法定準備金率,以增加貨幣供給、刺激需求。

 

財政赤字竟是必要的?

很多人認為:財政赤字對於國家的發展有害無益,事實上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

當經濟平穩時,政府會將資金投向一些經常性項目,比如國防、醫療、教育等公共服務,而不會將太多資金儲備用於生產性項目;當經濟蕭條時,私人資本的投資信心降低,政府就需要投入資源以彌補私人投資的不足。而政府投入的錢從哪裡來?就是透過財政赤字的方式彌補

讀總體經濟學,不禁讓人想起蘇軾那一首〈題西林壁〉:

「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

我們不熟悉總體經濟學,並不是因為與它形同陌路,而是生活中一切經濟行為早已席捲其中。

 

政府的錢去哪了?寫給投資客的總體經濟學:一本書搞懂CPI╳法定準備金╳外匯存底╳財政赤字╳通貨膨脹

作者: 喬有乾, 錢富
定價:320元
博客來購書連結
金石堂購書連結
MOMO購書連結
誠品購書連結

最後修改日期: 9 6 月, 2021

作者

留言

撰寫回覆或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