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奚學瑤
內容簡介:
中國北大「老五屆」(理科1960—1965級,文科1961—1965級)九千多人的青年知識份子群體,在1960年代,因緣際會,從祖國四面八方,彙聚到燕園,彙聚在未名湖畔這一方被人們視為聖潔的水土。他們有幸在如夢似幻的湖光塔影裡,經歷了高雅嚴謹的學術薰陶、科學與民主精神傳統的洗禮。同學們在生命的春天,青春作伴,相攜而行,胸懷大志,刻苦攻讀,敞開年輕的歌喉,編織浪漫的理想。「一從大地起風雷」,這一切,都被「文革」徹底改變。北大作為「文革」群眾運動的首難地,在一張所謂的「馬列主義大字報」之後,燕園裡再也沒有一張平靜的書桌。學生當了「兵」,學者成了「牛鬼蛇神」,兩派鏖戰,四處風煙,從「大批判」到大武鬥,數年之間,仇神驟降,兄弟鬩牆,惡之魔影籠罩著這座學術聖殿。縱觀中國,以至世界的教育史上,有這樣的先例嗎?未來的教育界,還能重演這樣的魔幻劇嗎?!
狡兔死而走狗烹。熱潮過後,一度兵戎相見的兩大派,終於「大聯合」成了「臭老九」。作為原罪者,許多教員被打發到了鄱陽湖裡的鯉魚洲勞動改造,學生被發配到偏遠、窮困的社會底層,去接受工農兵的「再教育」。同學們望斷博雅塔,灑淚告別未名湖,告別書生意氣與青春憧憬,成了嚴酷社會現實中的芸芸眾生,成了被人冷嘲熱諷的沒有完成學業的「臭老九」,成了不甘泯於眾人而奮發向上、我行我素的另類。從中國最典雅的學府,到了最庸常的社會底層,政治上飽受歧視,專業不對口,生活條件艱苦甚至惡劣,既有極「左」思潮對「臭老九」的政治圍困,亦有青春理想與嚴峻現實的巨大落差,同學們經受著精神與物質雙重的心靈煎熬。雖然有極少數不堪忍受折磨而瘋癲或自盡,但大多依然秉持著母校賦予的文化自覺與理想堅守,沒有沉淪,沒有自暴自棄,而是堅信嚴冬過後,中國會有一個美好的春天,「天生我才必有用」,「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雲帆濟滄海」!
本集文章,同學們以自身的經歷、不同的人生軌跡,真實而真切地記錄了北大老五屆學子畢業之後的行跡,個中酸甜苦辣,可謂五味雜陳,處處鐫刻著時代的印痕。北大是個大熔爐,她的薰陶洗禮,是我們自覺人生的開始;離開北大,是此種生活的繼續,而不是終止。理想愈遠大,則與現實的碰撞愈劇烈愈痛苦。北大人多有不趨炎附勢的風骨,不同流合污的清高,不隨風盲從的獨立思考,在各個領域或地區,不僅要站在學術的高地、文化的高地,更要站在道德的高地。因而,我們的命運,也註定坎坷曲折,與眾不同。在這個特殊的時代,這代北大學子可謂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群體性磨難。同學們身處困厄之境,與極「左」思潮、社會舊習進行了頑強的抗爭,有的甚至為之身陷囹圄。即使在這個「讀書無用論」猖獗的年代,同學們依然刻苦攻讀,對科技與人文知識不離不棄。技術物理系1963級的聶永泰同學,不願虛度年華,不甘平庸,在工作之餘從事科學考察,不幸葬身狼腹⋯⋯在苦難之中,大多同學沒有頹傷,而是從苦澀中尋求甘甜,於晦暗中盼望光明,在艱困的生活中尋求歡趣,文章中不時流露「臭老九」式的幽默和苦惱人的微笑。歪打正著的是,我們從堂皇的學術殿堂,沉入艱辛的社會底層,與底層民眾零距離接觸,知道了他們所愛、所憎、所願、所求,知道了民間疾苦,與他們交了朋友,從而深層次地瞭解了中國,瞭解了人民大眾,變得不那麼書生氣了!北大人不但思想活躍,且多才多藝。北大多「奇人」,老五屆同樣如此。本書收錄的北大同學的琵琶情緣、習武練舞、騎車遊遍全國等篇章,均體現了北大人卓立特行的精神風貌,北大因此而顯其「相容並包」,顯其為「大」。書中有許多章節,描述了同學之間的深情厚誼,在逆境中相濡以沫,互勉互勵,讓人感動至深。
發行日:2018/5/23
定價:1100
ISBN:9789575630065
博客來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89330
精選本下載: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1g3mNPqcWnC7g9RbLBwfb5OBas2kcCh-S/view?usp=sharing
留言